中宏網8月20日電(實習記者 虎靖杰)8月18日,由遼寧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遼寧大學、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和國家發改委中宏網聯合舉辦的首屆“中國東北與東北亞經濟趨勢論壇”在遼寧大學召開。遼寧大學百余名教師與來自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北京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北京建筑大學等高校50余位專家學者參加論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高國力在線出席論壇并主題發言。
國宏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 高國力
以下是高國力發言: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在線的各位嘉賓、朋友:因為特殊原因,不能夠直接到現場跟各位一起交流。我想利用今天線上難得的15分鐘,圍繞《十四五推動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著力點》這個題目,談一下我個人的一些思考。大家都知道現在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在編制十四五規劃。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對十四五規劃編制提出重要要求。十四五處于重要時間節點,一方面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順利收官,同時又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也是兩個百年交匯的重要歷史節點,同時我們又遭遇前所未有新冠疫情等等,這些特殊國際國內因素疊加,使得十四五規劃編制尤為特殊和重要。那么,作為東北地區,自從2003年國家提出實施東北振興戰略以來,客觀的說,東北地區的振興還是取得了方方面面的成績。假定一下,如果沒有十幾年以來東北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推進,我想我們東北地區現在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等可能遠遠不如現在。所以說我們首先要肯定成績,同時,也要理性冷靜的分析實施東北振興戰略以來存在的問題、短板和不足,主動應對東北地區全面振興可能遭遇或者面臨的突出困難或者瓶頸。
今天我想圍繞十四五時期東北全面振興談4個著力點,供大家來探討和交流。我認為十四五第一個著力點,是促進東北地區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的集成提升。我專門強調既有產業鏈,又有產業集群的集成提升。因為一直以來,隨著我們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培育,東北地區也進入到一個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互促互動的發展階段。從產業鏈條上來看,我們東北地區的產業鏈首先面臨一個如何延伸產業鏈條的重要任務。實際上我們東北的鋼鐵、石化、裝備制造業等等,已經有雄厚的基礎。東北自建國以來一直是我們國家工業的搖籃,但是現在跟東南沿海的發達省區相比,首先面臨著一個延伸產業鏈條的需求,需要讓我們的產品系列更加的多元化,提升多元化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第二點,產業鏈條要鼓勵所謂的“補鏈”。要系統梳理東北地區在不同產業鏈條中間所存在的斷檔或者斷層,把這個鏈條真正建立、完整起來。比方說東北地區農副產品的加工業,東北的綠色有機食品在國際國內是非常好的、品質公認。但是,我們整個農副產品產業鏈上的這種精深加工環節相對是個洼地,無論是從規模上、質量和效益上還存在斷檔,所以需要補鏈。
第三點,就是強鏈,如何讓我們現有的一些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在生產工藝、環保水準、科技含量上全面的提升檔次,使得我們整個鏈條能夠上一個臺階。所以說,圍繞產業鏈條的文章,實際上東北地區面臨著一個延鏈、補鏈和強鏈并結合不同行業推進的任務。那么從產業集群上來看,因為所謂產業集群對于東北來講,首先是形成不同行業和領域的企業的數量和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也就是我們經濟學上所說規模收益,產業集群如果沒有規模收益,僅僅是一些企業的松散聚集。那么,作為東北來講,除了這種企業的規模收益之外,還要追求企業在空間布局上的空間經濟收益,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盡量追求企業高密度的聚集,促進企業間相互關聯協作和配套。在這里面,我認為東北地區產業集群發展還是應該重點瞄準一些主要行業,增強它的生產配套能力,避免出現一些龍頭大企業,不管是國外招進來的,還是本地培育起來的,存在生產配套殘缺不全的問題。
我們在調研中經常實地考察一些龍頭企業,當問到零部件是從哪來的:有從溫州進的、有從東莞進的,這導致圍繞它的生產配套能力低下,成本比較高,進而影響這些龍頭企業未來綜合競爭力。
同時,在產業集群發展方面,還有文章要做。既然我們產業集群發展了,我們就要實現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技術的共享、信息的共享、人才的共享和市場的共享。當然由于不同的行業和領域之間會有一些差別,或者一些商業隱私的考慮,但是在一些共性的需求上,通過這種資源的共享來實現每個企業的多贏,這是我想的第一個著力點:促進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的集成提升。
第二個著力點,我把它歸納為要加強東北地區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融合發展。應該說十三五以來,我們中央出臺了很多城市群的發展規劃,其中我們遼寧有遼中南的城市群,有東北的哈長城市群,也就是哈爾濱和長春的城市群,應該說這些城市群規劃的出臺,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這些地方城鎮化水平的提升,我們應該系統總結城市群發展中存在相對空間范圍過大、項目和政策難以有效落地等問題,進一步聚焦到都市圈。所謂都市圈應該是打造三個圈,首先,利用都市圈發展機遇,打造軌道交通圈,進一步密切城市和城市之間距離和聯系。第二個圈是就業通勤圈,只建軌道交通圈,如果相互之間沒有人流,沒有就業機會,沒有通勤需要,這就沒有達到都市圈建設目的。第三個圈是優質生活圈,通過軌道圈、通勤圈,最后要圍繞宜業、宜居、宜游,打造一個宜居優質的生活圈。
圍繞這三個圈,我想東北地區和遼寧很多城市都可以提前研究儲備一些重大項目,進而能夠很快跟國家層面十四五期間相繼出臺的都市圈方面的規劃、政策,包括一些項目及時對接,能夠讓我們的一些項目享受到國家層面的政策和資金支持。至于說具體都市圈的數量、規模,作為東北地區,作為遼寧省,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作為遼寧省,像沈陽、大連,是將來搞“雙核”都市圈,像北京和天津這種模式,還是說沈陽建設一個單獨的都市圈等等,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第三個著力點是要促進東北地區對接融入“一帶一路”重要經濟走廊,這也是中央在前不久提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進一步落實。作為東北地區,包括今天我們會議主題是探討東北亞對外開放合作的方向,開放的重點無疑是十四五規劃重要的內容。東北地區需要再進一步的去謀劃這個開放合作的系統,我個人認為,要對“一帶一路”的六大國際經濟走廊逐一梳理,分析東北地區與他們之間的對接融合重點或者比較優勢所在,進而提出明確東北地區、遼寧省對接“一帶一路”國際經濟走廊的優先排序。我想東北地區對外開放不可能齊步走,不可能對所有的國家都有合作空間和潛力,這就需要做超前的規劃和研究。
作為東北地區,它的區位要求首先要對接陸上絲綢之路的中蒙俄、中國中亞、亞歐大陸橋等重要經濟走廊,進一步細化落實對接陸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經濟走廊的領域和方式。同時,通過這些經濟走廊,帶動我們東北遼寧的勞務甚至裝備輸出,這樣既解決我們東北和遼寧的企業生產經營問題、就業問題,也解決我們一部分過剩產能消化問題。
海上絲綢之路方面,由于我們東北,特別是遼寧擁有大連為代表的重要出海口,也是我們開展國際貿易的重要前沿港口。我個人認為,東北地區如果在條件不成熟的時候,不一定盲目去尋求單獨出擊,可以探討跟長三角、珠三角捆綁出擊,重點對接日韓、東南亞,進而歐洲和美國等“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解決我們一部分大容量的原材料、零部件進出口問題,同時,可以把我們東北地區和遼寧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品,特別是我們的一些優勢的農副產品,借助海上絲綢之路走到海外等等。我想在對接“一帶一路”方面,特別是遼寧,應該發揮大連營口、遼寧沿海這種先行先試的優勢,特別是利用好海關特殊監管區,利用好我們遼寧和東北三省在境外設立各種各樣的境外經貿合作區,讓這些重要平臺發揮好前沿帶動作用,及時把國際市場的最新需求,最敏感的一些動向,及時反饋給東北和遼寧的企業。
最后一個著力點,我概括為進一步堅定不移的培育做大一批民營的中小微企業。因為東北地區的所有制問題,東北地區民營經濟發育不良的問題,也存在了很長時間,但是,關鍵在十四五期間,我們要真正拿出一系列的真舉措,能夠真正的讓民營中小微企業在培育方面上一個臺階。
那么,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呢?首先還是讓國有企業能真正的放權讓利,也就是把目前國家層面推進的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工作,在東北,我個人覺得要明確數量、明確標準、明確比重,不能夠跟其他地方一樣,其他地方可能慢一點、低一點沒有問題,但是東北地區我認為從國家層面來講,應該給定更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并且我個人覺得,甚至可以讓東北三省包括遼寧選擇一批代表性的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行業企業,率先開展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試點,打造一批樣板。將其作為一項重要的市場化改革任務,也是政治任務,要上升到這么大的一個力度,才能真正讓東北地區的民營企業發展空間增長。與此同時,也要把李克強總理提出的直達性的政策,來自中央的財稅減免的政策,在東北地區能夠更直接更大面積的直達地方,直達中小微企業。所以財稅減免在十四五的扶持落地,我認為對東北地區的民營經濟的培育尤為重要。除此之外,我們也要把信貸支持、上市傾斜,還有信用體系的獎懲和引導,都能夠在東北地區拿出一套系統的完整的引導性方案,通過這些努力讓整個東北地區民營中小微企業,特別是依托我們東北地區一些很有優勢的產業基礎,我們的農副產品,我們的裝備制造業,我們的健康養生旅游業,能夠把這些有優勢有特色有基礎行業,作為下一步民營中小微企業培育的方向和重點,讓東北地區也能夠誕生出像馬云的阿里、浙江的娃哈哈等等一批知名民營企業。如果能有一些這樣的企業,我想東北地區的民營中小微企業的培育,就能夠真正有起色。因為時間關系,我就圍繞上面4個著力點,作為十四五時期推動東北地區全面振興的幾個抓手,這僅僅是我個人的一些思考,不一定成熟,供各位領導和專家批評指正。謝謝主持人。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